花椒产业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人物 » 正文

花椒行业的技术扶贫先锋——记仁寿县政协委员、最美花椒人石建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8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14
资讯简介:为帮助百姓增收,2009年,方家镇党委吴光文书记牵头规模种植花椒树。2012年,方家的花椒树第一次挂果,由于农户的市场对接能力不足、买卖信息不对称,方家镇花椒第一年就遇上市场行情低迷,当年花椒产出单价不足3元/斤。对百姓而言,这是严重亏本的,这便是那个契机。
技术工科男的扶贫,会是怎样的?仁寿县石建中先生给我一个答案。
 
初次见面,他一身折皱老旧的西装,搭配着一条红色领带,夹着黑色老气的皮包。这哪儿是一位老总的装扮?至少我认为像石建中先生那样优秀的儒商,着装上肯定会是讲究的。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会一开始把他定义为儒商,因为他是《花椒栽培理论与实践》及《花椒高产调控技术》的作者。一个有文化的商人,称之为儒商,是准确的。
 
在商言商
 
2011年,石建中回到仁寿老家过春节,感觉老家不再是当年的老家,大片土地荒芜,城乡差距在拉大,农村在衰败,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涌上心头。
 
“民以食为天”,国家不可能让农业农村长期衰败下去,这可能会是一个商机,便开始关注农业。2011年底,中央1号文件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坚定了石建中回乡创业的决心。他说:“国家已意识到农村空心化的危机,国家要干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事情,说明自己对农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关注是正确的。”2012年4月,石建中便开始行动,在方家镇包荒山从事山羊和跑山鸡养殖等,直到一个契机的出现。
 
为帮助百姓增收,2009年,方家镇党委吴光文书记牵头规模种植花椒树。2012年,方家的花椒树第一次挂果,由于农户的市场对接能力不足、买卖信息不对称,方家镇花椒第一年就遇上市场行情低迷,当年花椒产出单价不足3元/斤。对百姓而言,这是严重亏本的,这便是那个契机。
 
当时种花椒的当地百姓因为花椒没能卖个好价钱,外来人一问“种花椒树挣钱没”?都会用“挣啥子钱哦,能挣钱的话,手板心煎鱼哦”之类的回答。这种“花椒卖不出钱”的局面,差点儿让当时吴光文书记想为当地贫困百姓做些事的心意黄了。石建中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商机,他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做与不做,而是思考怎么做好的问题。没有什么峰回路转,没有什么愁肠满肚,他逆向思维:在大西南,家家户户都要吃花椒,花椒应该是刚性需求,那么方家镇花椒种植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吴光文书记是有远见的。
 
于是,石建中立马找到方家镇党委吴光文书记表达了自己愿意投资花椒产业的愿望。在当时的方家镇,没有人愿意再投资花椒产业,都想挖树,石建中的想法得到方家镇党委政府全力支持,牵头成立仁寿方青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又在全县范围内整合花椒资源,现花椒种植面积达2376亩。
 
石建中说: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与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太多难以实现标准化,同时技术要求还不低,众多影响因素会对花椒产量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2013年到2014年,企业内部没有一个人真正懂花椒种植技术,完全依赖当地“土专家”,造成花椒产量波动极大,企业形不成核心竞争优势。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的人管理,产量出现巨大差异,管理得好的片区,花椒亩产2000斤左右,管理得不好的片区,花椒亩产不到200斤,麻度及颗粒大小也会出现很大差异。花椒种植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能实现专业化种植,必然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深度思考解决问题
 
土地流转后,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暴露无遗,企业连年亏损、单位产量始终在二三百斤徘徊,甚至更低,长期被大小年困惑。每年总是6月初就开始采摘,鲜花椒价格总是在7月份才开始上扬,采早了价格不好,采晚了来年没有产量。农药用量越来越大,老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用药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不牺牲品质?花椒凝聚着“药食同源”的美食文化和养生智慧,如何彻底改变传统花椒种植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的思想和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随意和人为性,把生产成本降低到极致?如何给花椒种植业插上科技翅膀,推进科学技术与花椒种植深度融合,把单位产量提高到极致?如何把花椒种植业带上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最大价值化之路?如何把社会资源和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整合到极致,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自动化运行?面对行业现状,石建中先生陷入对花椒种植业的深度思考,他找到了答案。
 
石建中说:“对企业而言做大被减数,做小减数,差自然就大了”。我纳闷他口中的“做大被减数,做小减数”究竟说的是什么?他见我不能理解,很有耐心地告诉我:“站在老板的角度,把馍馍做大,把成本降低,企业就有了效益;刚开始时老百姓和企业利益是对立的,都想利益最大化,企业想少付出成本,老百姓想少付出劳动多挣钱,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没有建立起可通过诚实劳动挣钱的机制;如何调动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付出,让老百姓跟着你干有盼头,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这很重要;坚定团队的创业决心、凝聚志同道合的长期合作伙伴,形成高效的资金、团队、运营模式,这也很重要。”仁寿方青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分钱方式,以协议规范,确保老百姓能按协议分到钱,优化管理,建立微信群,开展劳动竞赛。于是荒地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地里哪里脱了窝,百姓们会主动去补上一棵或是哪里可以开荒就会多种上一棵花椒树,还会主动挑粪水去浇花椒树。
 
“花椒亩产400斤以上,才能挣钱”。这是最美花椒人—石建中的话。我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在花椒树的技术上造诣。2014—2015年,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石建中意识到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一定要练好“内功”,实现种植技术的实质性突破。
 
石建中开始研究花椒技术,在网上查询,国内各大院校是没有现成的花椒种植教材的,于是开始收集各大农业院校的本科教材,从植物学开始,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果树栽培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啃书模式开启,对照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自己要的答案。次年,石建中所在企业的平均产量从不到400斤/亩上升到700斤/亩,后来提升到平均花椒地亩产800—1000斤。这样一来,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单位产量显著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石建中先生笑着告诉我:“行行出状元,用一万个小时来钻研花椒种植,成不了行业专家,也会成行业精英”。花椒种植在他看来已成为一种情怀和终身事业追求。
 
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申请发明专利
 
青花椒行业长期采用“以剪代采”的技术模式,为尽可能保证修枝后新枝生长所需时间,不得不在花椒尚未成熟时提前采摘,造成质量差,加工价值低,价格也低,增加了花椒种植风险。进入7月,青花椒基本具备加工价值,加工企业开始介入,花椒价格周期性回升。进入7月下旬,如仍按“以剪代采”技术模式,必然无法保证花椒新枝条必要的生长和老化时间,无法进行花芽分化,严重影响来年产量,造成人为大小年,且极易遇见高温高湿天气造成花椒树死亡。上述情况是长期困扰青花椒种植的一大行业痛点。
 
怎么办?实践中找答案,经大量生产实验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技术模式,即“三套枝”模式,在预留足够多的枝条的基础上,将众多枝条进行分工,让三分之一的枝条当年开花结果,三分之一的枝条当年成花预备,三分之一的枝条当年发梢生长。这三种性质的枝条分别称为生产结果枝、成花预备枝和营养生长枝。
 
重在分享
 
此时的石建中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体现了自身价值,掌握了花椒种植技术,并且彻底颠覆了传统花椒种植技术,这就是财富,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有了一种知识不分享不舒服的感觉,于是他熬更守夜将经生产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总结成《花椒栽培理论与实践》和《花椒高产调控技术》。其中《花椒栽培理论与实践》在行业内出售近2000本,他以开放共享、互动融合、奉献社会的心态,给花椒种植业提供了科技支撑。《花椒高产调控技术》一书,已通过四川大学出版社的选题,将成为省内第一本接地气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书籍。
 
石建中说:“除基地用一部分有意愿改变现状的贫困户外,我并没有直接掏钱帮助过那些精准贫困户,一般我都是无偿地给他们传授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具备打渔的能力。”看着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渐白的头发,手上小且细的累累伤痕,再回头悄悄看他那一身旧西服,我知道这是花椒树的根刺留下的,这是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花椒种植生产技术留下的。
 
石建中用实际行动促进了四川花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一方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扶贫,说他是花椒行业的技术扶贫先锋不为过,他为仁寿县青花椒种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花椒姑娘林志波 马巍深入毛家湾镇调研当前重点工作
云南日报联动5省党报 邀请代表委员共议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 开启“小城逆袭”新征程】教授来到张杨沟村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市场行情|供应市场|行业资讯|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支付方式